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一篇
子女、子孙,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,这在东至周氏中最为明显。这个成就与周家子子孙孙刻苦耐劳密切相关,同时也与周家历代家长勤于与子女后代交流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。周馥将那些颠扑不破的人生道理制定成易记且容易对照检查的家训、家规,另有“治家宝训”《负暄闲语》,以谈心的方式将人生心得感悟传给后人,这对周氏后人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。
周氏家训也成为了我们学习效仿的精神财富……
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二篇
和锦秋一起了解周氏起源,看周氏名人故事。
周姓,是中国第九大姓氏,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属于以氏族和国名作氏。
周姓最初的发源地是陕西渭河平原地区,周朝初期,周王把都城迁往河南,周姓也由南向东迁徙,得到大举的繁衍,成为当时的巨族。周姓主要以河南、陕西为两大人口中心。
关于周氏起源,一般认为有四种。
一、出自古周国
相传古代黄帝时期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,商代也有一个名叫周任的太史,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。
二、出自姬姓
1、西周时期周姓人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,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(周太王)因为被狄人部落所逼迫,所以率领族人迁徙到陕西岐山下周原,从此称为周族,到文王姬昌时期,就以“周”为氏。
2、周氏皇族的后裔。
三、避讳改姓
唐朝时期,姬姓为了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,改为周姓。
四、源于少数民族
1、南北朝时期,北魏献帝的哥哥,原来姓普,后改姓周。
2、唐朝时期,少数民族(暨佐时)三字姓,改为周氏。
3、贺鲁氏,改为周氏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领——周瑜。
比起三国演义中那个卖弄智慧,心胸狭窄,完全用来衬托诸葛亮的大都督周瑜,正史上的周瑜,无论是才干,还是气度,都是数一数二的。
周氏名人故事~出身官宦,才气过人
周瑜,字公瑾,庐江舒人,东汉末年名将,周瑜生逢东汉末年,正是党锢之祸刚刚结束,黄巾纷争又起的时候。周瑜出身庐江周氏,是洛阳令周异之子。堂祖父周景、堂叔周忠,都曾官至太尉。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,而且周瑜长相俊美,强壮有力,性格好,人缘好,还精通音律。被称赞为“性度恢郭,实奇才也”。
即使喝酒喝得微醺,还能听出弹奏者在音律上细微的差错,并扭头去看那个出错的人,因此,很多女子为了博得周郎的注目,都会故意将曲谱弹错。
李瑞在《听筝》称赞: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,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。
南宋文学家范成大誉之为“世间豪杰英雄士,江左风流美丈夫”。
实奇才也!《三国志·周瑜传》
周氏名人故事~结交孙策,入仕东吴
坚子策,与瑜同年,独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,升堂拜母,有无通共。《三国志》
孙坚的儿子孙策,从小和周瑜就相识并一直是陪伴长大的朋友,并且相互拜见对方的母亲,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。恰时孙坚兵讨董卓,周瑜就让孙策带着家人来到庐江生活,并让出南大院让孙策居住。两人在此广交江南名士,很有声誉。
孙坚死后,孙策统帅部卒,恰逢孙策东渡到达历阳的时候,周瑜不仅送粮还送钱,并加入孙策的队伍了。
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,瑜往省之。会策将东渡,到历阳,驰书报瑜,瑜将兵迎策。策大喜曰:“吾得卿,谐也”。《三国志》
周瑜加入孙策的队伍后,二人协同作战,一直打到了江东,当时孙策的队伍也发展到了几万人,周瑜率部众回到了丹阳。
周瑜的父亲从丹阳太守辞职,和周瑜一起去了寿春(安徽寿县),袁术发现了周瑜的才能,想要收罗周瑜,但周瑜看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,就只做了一个县长,想要伺机回到江东。
这期间,周瑜结识了鲁肃,两人成为好朋友。
肃家有两囷米,各三千斛,肃乃指一囷与周瑜,瑜益知其奇也,遂相亲结,定侨札之分。《三国志》
后来,袁术称帝导致众叛亲离,无数将领选择离开袁术,自立为号,孙策也在其中,周瑜就借道江东,带着鲁肃去跟随孙策了。孙策亲自迎接,调拨士兵两千,战骑五十匹,授周瑜建威周郎将。
周氏名人故事~才干突显,安邦重臣
公元200年, 孙策遇刺身亡,时年26岁,当时天下群雄并起,孙氏xxx还没有外交,当时孙策的领地只有会稽、吴郡、丹阳、豫章、卢陵数郡,而且还易攻难守,孙策在临死托孤的只有两人,一个是文官张昭,一个是武官周瑜。
倘内事不决,可问张昭;外事不决,可问周瑜,恨周瑜不在此,不得面嘱之也。《三国志》
周瑜带兵回来奔丧时,用君臣之礼来表达对孙权的支持。并向孙权推荐鲁肃,说其有才华,可为辅佐之臣。并建议孙权应搜罗人才,以成就大业,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。
曹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,派遣使者去江东,命令孙权送儿子去做人质,群臣相商,不能决断,周瑜劝导,我们的初衷就是建功立业,一旦送儿子去当人质,我们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就是诸侯和荣华富贵,不能和我们自己建功立业相比,如果曹操能拯救天下,我们到时再归附不迟,如果曹操骄纵,只需静待天命,为何要送质与人?于是孙权拒绝了曹操的命令。
当时曹操也看到了周瑜的才能,还派蒋干去游说,但周瑜十分坚决地回绝了蒋干。
周氏名人故事~赤壁之战,奠定天下局面
正史上的赤壁之战,没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,没有借东风,有的只有周瑜率领三万人来对抗曹军十几万兵马。诸葛亮的最大作用是联合了东吴。整个赤壁之战,都是周瑜自己指挥和领导的。
周瑜指出,曹军长途跋涉,疲惫不堪,天气寒冷,又不习水性,初战便被周瑜军队战败。
因为周瑜和黄盖常年领兵作战,早已熟悉地理、天时,因此黄盖献计,用火攻来击败曹军,黄盖还向曹操写下诈降书,曹操果然中计。这是因为黄盖以前是孙坚的部下,论经验、能力、资历都要比周瑜强,屈身于周瑜之下,很可能不甘心。
但事实是,黄盖很佩服周瑜,一是才华,二是人品。所以,曹操才会有此大败。
赤壁之战的胜利,大幅度削弱了曹操的实力,让本来一家独大的局面,变成了魏蜀吴三家平分天下的局面。周瑜功不可没。
周氏名人故事~兵卒巴丘
周瑜准备讨伐益州,孙权同意后,周瑜返回驻地江陵,走到巴丘(湖南岳阳)的时候,突然离世。
人中之龙,文武双全,一表人才,知书懂礼,胸怀宽广,公瑾也。
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三篇
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,且以河南、陕西为两大中心。战国秦汉时期,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,以及秦末战乱,为周姓的发展、扩散提供了条件。秦代的郡县制、汉代的郡国制,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。这一时期,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、江苏北部等地,并在当地形成望族,即汝南周氏、沛国周氏。两汉时期 ,河南、山东一带,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。从西汉元始二年(公元2年)到隋朝大业五年(609年),600年间,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。
部分周姓族谱字辈排行
✎重庆市万州区周氏字辈:文天国应全,忠孝乃成先,卓善(尚)方为宝,事业乐康年。 周氏的起源 周姓起源地
✎广东普邑周氏字辈:开基宏远猷,笃庆光前悠,孝友承先德,萃宗衍范畴,合家宜睦顺,守理重经修,奕世永绳武,千秋恒作裘。
✎广东河源周氏字辈:汝南昭穆序,作述发其祥,奕世声名焕,传家福庆长,恩明联统纪,谊美植纲常,允克绍先烈,万年迪吉康。
✎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:多士敬宏毓,英资衍芳绪,勤修昭厚德,翊赞耀明良,攸子崇伯钦,淑宪绍懿徽,植本宗永健,嗣典运开祥。
✎琼州周氏字辈:缵绪成德,经世安邦,家修朝献,万奕其昌。
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四篇
近代周氏家族由周馥开始,下沿五代,他们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,将自己融入民族前进的潮流,人才荟萃,集于一门。究其原因,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周氏家族以家规家训为传家之本,崇儒尚德、培心正业、清慎开明、勤俭乐济,在近现代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⇩⇩⇩
东至周氏家规家训
周氏家规家训包括《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》、《周氏家族周馥家训六条》和《负暄闲语》三部分。
△池州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永中
“以家规家训为代表的家族文化是最富于人性的文化,是最有人文关怀的文化。家族文化是成长的摇篮,也是我们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。心中有了这个“家园”,我们就知道,我们应该做些什么,可以做些什么。”
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五篇
一、培心地。心为一身之主,身为一家之主。培心地即培家本也。人生世间,百物受用有尽,惟此善根受用无尽。……心地若坏,百事皆坏,无可指望矣。
二、积阴功。人生贵积阴功,非必广施厚赉。如今人修桥补路,始谓之阴功也。即念虑之间,时存利人利物之心,此心即是好心,即是阴功,天地神明必共鉴之。后来必邀福泽,近则及于己身,远则及于子孙……
三、祛隐恶。夫所谓隐恶者,非必损人益己。如今之xxx谋夺者,始谓之恶也。即念虑之间,常存盘算人家之心,虽未得利,此心已坏。言语气象,无不日趋坏境,有心人一见知之,无地神明岂有不知之理。……
周氏家族发展事迹范文 第六篇
代代传承
家风化为村规民约
生态血脉源远流长
叁
植树造林、保护树木,这已成为周氏族人代代传承的家风,也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和习惯,最终演变成了村规民约。在村下水口榅树坪附近的永安桥东侧,立着一块清咸丰元年刻下的《永安桥碑》,写着这样的村规民约:“周族众事面订桥头坪左右不许划坭烧灰,如有犯者,罚银壹两公用。”因挖泥土会使树根外露,烧灰可能会有损树根、引起火灾,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树木生长,所以立下此约,族人一直奉遵至今。
如今的湖尖下村,路修到哪里,树就种到哪里。近年来,村民自发种植的树苗有红豆杉、罗汉松、榉树、红叶檵木、红叶石楠等,这些苗木乔灌草结合、落叶常绿结合,对水土起到生态保护作用。
湖尖下村在外工作的周氏族人,也总不忘家乡的生态建设,每年都自掏腰包购买树苗,为村里植树绿化。从湖尖下村走出去的周杰今年40岁出头,在家风的影响下,他大学时选择了园林专业,之后一直从事苗木种植和园林绿化工作。这些年每到春天,他都要向家乡赠送树苗,至今已赠送了一万多株苗木。
周杰说,在他小时候,每到春天,家家户户都会带着孩子去山上种树,那时候苗木品种少,大家生活不富裕,也没有多少余钱购买,大人就教孩子们如何扦插杉树,这是周氏家族的传统。
在大自然中,在亲手扦插的过程中,周氏家族将爱护生态自然的家风言传身教给了下一代。
文/王秋蕊 周观美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发表评论